中國使用翡翠簡史
翡翠何時傳入中國,何時將這種綠色的硬玉巖稱之為翡翠,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有 著不同的看法,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認為:“在18世紀之前,中國人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后,硬玉才從緬甸產(chǎn)地經(jīng)云南輸入中國”。夏湘蓉等著《中國古代礦產(chǎn)開發(fā)史》認為:“這是一個尚待探討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翡翠研究者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張竹邦在其《翡翠探秘》一文中認為:“勐拱的玉石開采到元代臻于興盛時代。”馬羅剛、蔡漢倫兩位在《中國寶石》的“翡翠溯源”一文中認為:“翡翠發(fā)現(xiàn)并進入貿(mào)易領(lǐng)域的時間上限不可能在元朝,更不可能提前。……明末已不是翡翠剛被發(fā)現(xiàn)的時期,……發(fā)現(xiàn)翡翠的年代在500年以上的說法是可靠的”。牛秉先生在其《翡翠史話》一書中認為“周朝時有翡翠,漢朝時也有翡翠。……但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鮮見的稀有寶物,……翡翠制品在我國盛行,是清朝的事了。”作者認為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是需要將對歷史文獻的分析和考古的發(fā)現(xiàn)結(jié)臺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認識。
1、章鴻釗著的《石雕》中有一刀把照片寫的是:“周代翡翠器”、“上虞羅氏藏”,章鴻釗指出“羅叔韞先生家藏翡翠刀柄,云洛陽出土者、花紋與谷璧同、斷為周代遺物,未識果然否?”從這段話中可以看 出章先生首先認同是翡翠,但是否是周朝(前11世紀—前256)的遺物還是不可確認。
2、在漢朝許慎編著的我國最早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關(guān)于翡翠二字的解釋是:“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由此可見,翡翠一詞在漢朝表示一種鳥類。
3、《后漢書•班固傳》中《異物志》中有“翠雀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其羽可以飾帷帳”,可見翡翠指紅、綠兩色,在漢代有一種鳥叫翡翠鳥。
4、最早將玉石稱之為翡翠的可能是漢代,班因《西都賦》中有“翡翠火齊、流耀含英”詩句;張衡《西京賦》中有“翡翠火齊,絡(luò)以美玉”詩句,這里的翡翠已不是顏色的描寫了,也不是鳥的稱謂了?;瘕R是水晶的古時名稱,與水晶并列的翡翠肯定也是一種寶玉石,所以說在漢代翡翠一詞就是一種美玉的名稱了,這種美玉是不是今日的硬玉巖翡翠還有待考證。
5、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fā)掘出一件鑲嵌翡翠飾品;發(fā)掘報告稱此翠飾“作馬蹄形,兩側(cè)飾浮雕式對獸兩只,中嵌獸頭形翡翠”。此件翡翠可能是劉勝生前所用飾品,其生活時代是公元前100年左右。
6、1974年5月吉林大安漁場漢墓中發(fā)掘出“翡翠飾一件,圓角長方體,光滑細膩,里懸乳狀紋理,一面有瑕??v貫一孔,單向鉆制”,使用年代是漢朝或漢朝以前。
7、1976年在吉林省永吉縣星星哨水庫“石棺”墓中發(fā)掘“翡翠墜二件、形似扁球,一端有兩面對鉆的孔”。墓葬時代是漢代。
5、6、7、條款中提及的三件出土文物都是由考古者斷定為“翡翠”的,但未見經(jīng)礦物組分測試,不知定名是否準確,如確定無誤,那就可證實翡翠最早使用時間為漢代。
8、《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記載永昌及屬縣產(chǎn)物眾多,有“黃金、光珠、琥珀、翡翠、蠶桑、猩猩、琉璃、軻蟲、蚌珠”等,光珠是寶石;琥珀也是寶石,此處光珠、琥珀、翡翠并列,翡翠的含義定不是顏色或鳥類,而是珠寶類。寶石、琥珀等均盛產(chǎn)于緬甸,并且都是從緬甸運至永昌郡的,可推測此處所用“翡翠” 二字就是現(xiàn)今的翡翠,所以說翡翠專指玉石始于漢朝,且區(qū)別于寶石類。
9、《晉書•輿服志》:“及過江,服章多闊,而冕飾以翡翠、珊瑚雜珠”。牛秉先生認為“冕旒是圓 珠,必然用玉石制作”,此處翡翠二字絕不是指顏色,與珊瑚的功效等同,可能是指一種玉石。
10、南朝徐陵《玉臺新詠•序》:“琉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琉璃硯匣”對應(yīng)“翡翠筆床”,由此可見此處翡翠是一種玉石。
11、南朝齊詩人謝眺《落梅》詩中有“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輝”,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翡翠飾物了。
12、西安南郊何家村是唐朝耶王府舊址,在舊址的地窖內(nèi)發(fā)掘出大批文物,內(nèi)有部分寶石、玉器和翡翠。據(jù)戴應(yīng)新先生在《關(guān)于<何家村出土醫(yī)藥文物新證>一文的討論》中介紹“何家村出上的寶石共十六塊,計藍寶石七塊,寶石二塊,翠玉六塊、黃精一塊”,“這些寶石與三塊珊瑚、一個圓圈紋玻璃杯、水晶碗、鑲金的玉鐲等一同裝在一個提梁大銀罐里,銀罐蓋里面的題記有‘頗黎等十六段’,‘珊瑚三段’,‘琉璃杯碗各一’,‘玉口環(huán)四’等字樣,文物與題記核對,無一錯漏”。從此段文字中可看出:第一,唐代存在翡翠是不爭的事實;第二,頗黎是古籍中對寶石的舊稱,而題記中用“頗黎等十六段”來稱呼十六件寶玉石,一個“等”字足見唐代已將玉石與其他寶石相區(qū)別,但又歸類于一大類,與珊瑚差別較大,故有“珊瑚三段”之說。唐朝長安地域如何稱謂“翡翠”不得而知。
13、唐朝大臣、詩人令狐楚《遠別離》詩中有“織鴛鴦履,金裝翡翠者說明唐朝已有翡翠的發(fā)簪了。
14、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記述:“余家有一王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海圣俞以為碧玉。在穎州時,嘗以示僚屬,坐有兵馬鈴轄鄧保吉者,真宗朝老內(nèi)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云禁中寶物,皆藏宜圣庫,庫中有翡翠持一只,所以識也”可見當時人們已區(qū)分出翡翠與碧玉不是同一種美玉,而且翡翠的價值高于碧玉,是宮廷中的寶物,且比較稀少。歐陽修提及的這只王罌可能非宋代作品,因為“形制甚古”。但可以認為至少在宋代(960—1127)翡翠作為一種玉的名稱已有專指,并與碧玉相區(qū)別。
15、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有“首無明珠翡翠之飾”之甸。明珠、翡翠并列,可見此時翡翠已是一種飾品。
16、《明史•輿服志》“皇后冠服”項下有:“其冠,圓匡冒以翡翠”,“皇后常服”項下有“首飾、測鈞用金玉、珠寶、翡翠”。可見翡翠在明朝已寫入皇后服飾定制之中,已見概念非常明確,但明定陵中未出土任何翡翠飾品,表明翡翠在明朝仍是十分稀有。
通過以上歷史文獻及考古資料提供的證據(jù),可得出如下幾點結(jié)論:
?。?)已知出土翡翠飾品的最早年代為西漢,至少在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中國內(nèi)地就已經(jīng)有了翡翠這種硬玉巖的使用,但數(shù)量比較少。
?。?)在漢代,翡翠具有三重含義:一是顏色,二是翡翠鳥,三是代表一種寶玉石,在滇西翡翠已專指產(chǎn)自緬甸的硬玉巖翡翠。
?。?)翡翠使用范圍分布有其地域性。翡翠的來源通道與張春的“蜀身毒道”有關(guān)。至于東北地區(qū)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翡翠是否與日本翡翠有關(guān),是否存在一條由日本經(jīng)朝鮮半島而抵中國東北的通道有待探索。
(4)唐朝已有十分確切的證據(jù)表明在使用硬玉巖翡翠。
?。?)翡翠在中國大規(guī)模使用始于清乾隆年間。 明末清初,翡翠開采成為專門的行業(yè),并在緬甸八莫建有稅局,除特好的貢獻給國王,大部分賣給了我國云南和廣東商人,這些商人將翡翠不斷運往廣東、北京,至清朝康熙年間,成批翡翠運至北京。因為北京是清王朝的首都,是皇家貴族、達官富商聚集的地方。加之那時候社會崇尚奢侈,講究排場,帽頂?shù)聂峁?、胸前的朝珠、手上的扳指都愿買好翠的,以便在眾目之下不低于別人。 另外朝廷送禮、賄賂風行,為避人耳目,翡翠是最適宜的禮品,這樣也促進了翡翠業(yè)的興旺,與此同時,緬甸國王從清康熙元年(1662)恢復(fù)向朝廷進貢,緬甸國王不斷將翡翠進貢。據(jù)《光緒•云南通志》記載緬甸國王就曾進貢二十余次,貢品有大象、檀香、紅寶石、藍寶石、玉石等。清朝末年,翡翠的開采及利用達到鼎盛時期,清東陵慈清太后隨葬寶物中眾多翡翠制品也充分說明這一點。今日所見翡翠古舊器物,就多為此期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