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見識一下芭芭拉赫頓的傳奇翡翠項鏈吧!這條項鏈由27顆大小均勻的翡翠圓珠組成,最大的一顆直徑達(dá)19.20 毫米!極為罕見!相傳這條翡翠項鏈的原料極有可能來自于清皇室。1934年,芭芭拉委托卡地亞定制了紅寶石鑲鉆鏈扣,以黃金和鉑金搭配環(huán)形切割紅寶石,和長階梯形單式切割鉆石,與翡翠的郁綠相得益彰。
在中國古代宮廷中,紅寶石與翡翠均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翡翠作為玉的一種,屬于硬玉。到了清代,由于慈禧太后對翡翠的特殊偏愛,翡翠開始空前流行。她用過的玉飾,把玩的玉器,數(shù)量之多,足以裝滿3000多個檀香木箱。
慈禧生前坐擁天下極品,死后玉器也隨之陪葬。在她的700件殉葬品中,有翡翠佛、玉佛27 尊;翡翠西瓜2個,翡翠甜瓜2對,翡翠白菜2棵。此外,在她的頭部還擺放有一只翠荷葉,滿綠碧透,精美無比。
對翡翠的極度喜愛,不只慈禧一人,鼎鼎大名的宋美齡女士也是翡翠的狂熱愛好者。
20世紀(jì)30年代是翡翠在上海流行的黃金時期。高貴的翡翠首飾配合雍容華貴的旗袍,可謂相得益彰,盡顯東方女性的典雅。宋美齡就是當(dāng)時引領(lǐng)翡翠時尚的先驅(qū)。她一生收藏了不少翡翠,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其經(jīng)常佩戴的一款翡翠麻花手鐲。
相傳,這塊翡翠手鐲是上海青幫頭子杜月笙在當(dāng)時以4萬元高價為杜夫人購買的,因宋美齡對其一見鐘情,愛不釋手,杜夫人只好割愛送給宋美齡。
1997年,宋美齡整套翡翠裝扮出席百歲生日宴會,那一刻,百歲老人與翡翠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升華到一種人玉相通的最高境界。
玉作為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髓的寶石,倍受有識之士的喜愛與推崇。西方人也不例外。
美國收藏家畢曉普(Heber R.Bishop),從1870年在紐約和波士頓收購一批中國玉器開始,便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研究礦物學(xué)和考古學(xué),先后造訪阿拉斯加、英屬哥倫比亞、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和印度,收集了許多未加工的玉礦原料和史前玉器。至1880年,他已擁有一個龐大的私人玉器收藏,其中乾隆時期的玉冊和玉甕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畢曉普
畢曉普收藏的清中期 翡翠孩兒枕
另一位收藏家溫索浦(Grenville.L.Winthrop)也值得一提。他收藏的藝術(shù)品范圍頗廣,玉器占據(jù)特殊地位。據(jù)溫索浦本人回憶,在他的床頭,始終存放著幾件玉器,供隨時把玩。
溫索浦
溫索浦收藏的玉器,現(xiàn)藏美國哈佛大學(xué)福格美術(shù)館
說到這里也不得不提一個人——盧芹齋,中國古董的教父。從某種程度而言,盧芹齋是開始讓西方人正確認(rèn)識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物的推介者之一。
盧芹齋
1912年開始,盧芹齋受托為巴黎賽努奇美術(shù)館組織中國玉器收藏,并在那里舉辦了中國古玉展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西方人才懂得欣賞中國的玉器、青銅器、陶器等藝術(shù)品。溫索浦正是因為盧芹齋的潛移默化而對玉情有獨鐘。
1926年,經(jīng)法國政府特批,盧芹齋在巴黎富人區(qū)蒙索公園附近建造了一幢5層的紅樓,專門用作收藏與展示古董,被巴黎人稱作“中國塔”。
卡地亞從1920年開始選用玉作為珍寶材質(zhì)。從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不難推測出,卡地亞與盧芹齋應(yīng)相互認(rèn)識。而玉象征皇權(quán)和財富,也非常吻合卡地亞“皇帝的珠寶商”的定位。
卡地亞將玉精雕細(xì)琢,裝飾于珠寶、胸針、胸針表、腰帶或時鐘上,顯得紋理細(xì)膩,質(zhì)地清透,精巧別致。本次卡地亞“藝境天工·中西方珍寶藝術(shù)展”,除了上述提到的芭芭拉·赫頓的翡翠項鏈,還有多件玉飾作品。
這座1926年出品的白玉插屏式座鐘,以白色玉雕屏風(fēng)為鐘盤,白玉質(zhì)地溫潤超凡,不愧是備受追捧的“羊脂玉”。正面是中國的日常生活場景,背面則是一條龍貫穿其中,巧妙地將動力傳動機制隱藏了起來。因玉是一種半透明的材質(zhì),蛟龍的輪廓透過屏風(fēng)若隱若現(xiàn)。
這條翡翠腰帶是1930年卡地亞倫敦的作品,21枚圓盤翡翠來自中國,雕刻于1872年到1908年間,圖案模擬清代光緒年間的銅錢,中間鑲嵌紅寶石。這款翡翠腰帶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征,酷似中國古代官員朝服的玉帶。
這座逆跳指針的鯉魚時鐘,創(chuàng)作于1922年到1931年之間,使用了中國古代的雕刻。水晶鐘盤猶如折扇。這件作品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鯉魚跳龍門”的故事,這在中國文化中也寓意著升官、中舉等好事的發(fā)生。
印璽表胸針和龍形胸針,也是融合中國文化的典型作品,除了使用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髓的玉石,還加入了玉璽和龍的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