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貯酒器,又名玉甕、玉缽。器體呈橢圓形,口徑1.35-1.82、高0.7米,重達3500公斤。用整塊黑質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質斑駁變幻,墨色中夾雜白紋,制作采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tǒng)技巧,玉甕內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陰線勾刻的手法表現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陰刻曲線勾畫漩渦作底紋。周身壁上隨玉自然形狀肌理雕飾有海浪以及騰躍出沒其中的魚龍、海馬、海豬、海羊等神奇海獸,底座是一大一小兩件疊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獷豪放,又細致典雅,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這尊大酒甕可貯酒三十余石,大約相當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裝的白酒。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犒賞三軍而制,忽必烈經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軍中武士。最初放于元大都(今北京)太液(今北海)中的瓊華島(今白塔所在)廣寒殿。元朝滅亡后,元大都的宮殿大多被拆毀,作為教育國人奢侈亡國的鮮活例證,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卻幸運地被保留下來。但在萬歷七年(1579年),廣寒殿終于還是轟然倒塌,大概是看到大玉海很是精巧,于是它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監(jiān)。御用監(jiān)是專門制作宮廷器玩的地方,監(jiān)內有一座真武廟。
清代,御用監(jiān)廢掉了,真武廟還保存著,大玉海就放在真武廟的殿前,后來被廟里的住持命人挪到了新建的前殿,充當觀音像下的大號香爐,再往后淪為道人們腌咸菜的菜缸。直到清康熙年間重修廟宇時,輔臣高士奇才發(fā)現這一淪落的珍寶,但是當時他并沒有立即追回宮內,仍舊留在真武廟中。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從真武廟贖得,置今北海團城承光殿中。4年內,乾隆皇帝先后命人將“瀆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期間乾隆皇帝在對玉海上的龍鱗紋與其他海獸的鱗紋沒有尊卑之別,極為不滿,命工匠改之,現在玉海上除了龍身頸外,其他的龍鱗紋都具有明顯的清代特色。乾隆皇帝還為其配制了一個新底座,并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甕亭”,將“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一同安放在亭內。乾隆得意之余,詩興大發(fā),在玉海膛內碾刻“ 玉甕歌”三首,連序帶注共八百多字,詳細地介紹了這件玉器的來歷和流傳經過。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則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在我國傳世至今的數十萬件玉器中,“瀆山大玉海”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認的蒙古時期的玉器(公元1271年忽必烈才定國號為元),元明清三代都有歷史記敘,承載的歷史記憶非常豐富。大玉海從廣寒殿到團城,也間接反映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綜合考慮,被列為鎮(zhèn)國玉器之首。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瀆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直到1988年,人們才在北京法源寺內發(fā)現了它。該底座有八面八足,為雙層雕,其上雕刻有龍獸、浪花等圖案,刀法圓潤,氣勢雄偉。它與“瀆山大玉海”的玉質、色彩、紋飾風格都高度一致,兩者配放在一起顯得渾然天成。自此,人們一就直期盼著蒙元時期的“瀆山大玉海”早日能團聚,恢復其完整的面貌,煥發(fā)出昔日的雄姿異彩。
元朝人為何把這件玉雕命名為“瀆山大玉海”,特別是“瀆山”一詞表示了何種用意呢?后人對“瀆山”的字意進行了各種猜想,一說是因玉料產于“瀆山”而得名;再一說是因當時放置大玉海的瓊華島四周被水包圍,故稱為“瀆山”;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玉海上雕刻有山瀆等紋飾,因而稱“瀆山”?,F在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瀆山大玉海的“瀆山”二字,通假“獨山”。獨山在河南南陽的西北,是中國傳統(tǒng)的玉材產地。獨山玉,因產自河南省南陽市北郊的“獨山”而得名,又稱“獨玉”、“南陽玉”,是中國獨有的玉種。獨玉質地堅韌致密、細膩柔潤,色彩斑駁陸離,常常是由兩種以上的顏色組成的多彩玉。顏色綠、白、紅、黃、紫、藍應有盡有,能分成九大類一百多種,其多彩性是其他玉種所無法比擬的。獨玉不是翡翠,但高檔獨玉接近透明,翠綠色的硬度可與翡翠媲美;獨玉不是羊脂白玉,但玉質凝膩柔嫩,豐腴可人,頗具白玉品質。也正因為如此,國人將其和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玉、湖北的綠松石一起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二、玉“C”神龍
現藏于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
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zhèn)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這條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guī)整的小菱形。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平。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紤]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國內首次發(fā)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成為中國龍文化的發(fā)祥地。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發(fā)現了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質地堅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張鳳良當時才六七歲,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伙伴們在村子里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玉。當張鳳祥發(fā)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錢征集了這件文物,但他并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xù)之后,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里。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fā)現有了重大突破。在遼寧省凌源市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脊湃藛T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后,認為它們是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牛河梁發(fā)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里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鑒定。當時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他一面仔細鑒定,一面向他了解這件玉器的出土地點和征集的過程。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發(fā)現的玉龍,終于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國內首次發(fā)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紅山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因其最早發(fā)現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郊的紅山后遺址而得名,后將在鄰近地區(qū)發(fā)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tǒng)稱為紅山文化。已發(fā)現并確定屬于這個文化系統(tǒng)的遺址近千處,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qū)均有發(fā)現,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fā)現。相對年代與仰韶文化大致相當,若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數據,經校正後約為公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的遺物多為石器和陶器,最知名的則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長圓弧造型玉雕表現,主要玉材是來自東北特產的‘岫巖玉’,即蛇紋石。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于赤峰紅山后發(fā)現了該文化的遺存,五十年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尹達先生著《關于赤峰紅山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紅山文化正式命名。20世紀80年代初,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和凌源市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的發(fā)現,使紅山文化再次震驚世界,發(fā)現了祭壇、女神廟、大型方臺、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點鮮明的積石冢群以及成組出土的玉器,并在廟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校正,確定這些遺址距今已有5500年。2003年在紅山后新發(fā)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紅山文化的發(fā)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并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把原來以夏代為開端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表明赤峰是龍文化的發(fā)祥地,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三、神人紋玉琮
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神人紋玉琮(音cong)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市反山文化遺址。玉琮通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 6厘米。琮體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獸面神人圖像。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鳥紋。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鉆圓孔,留有臺痕。下端有取料時形成的凹缺。琮體四面由中間的直槽一分為二,又由橫槽分為兩節(jié),每節(jié)再分上下兩個組成部分。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神人獸面紋圖像,共八個,用淺浮雕和細線刻兩種技法雕琢而成。
這一種人與獸的組合圖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征,這個圖案的名字也叫“神徽紋”,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一種說法認為琮上雕刻的是一位戴羽冠的巫師或酋長,他騎在老虎上作法。我們可以將這樣一個玉琮看成是圖騰柱的縮影,古人祭拜圖騰柱,認為它能上通神靈。”此玉琮是目前發(fā)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玉琮是中國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禮器,既用來祭祀大地,也是權威的一種象征?!吨芏Y》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也是后世“蒼天、黃土、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來。良渚黃琮的色彩和造型來看,恰好說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禮制,起源于良渚時期。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距今約5300─4000年,屬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1936年最早發(fā)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zhèn)而得名。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zhèn)地域內,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財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征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發(fā)現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2007年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qū)域被發(fā)現,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首次發(fā)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fā)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fā)展階段。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四、玉神人紋邊璋
玉神人紋邊璋為國家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商代晚期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玉邊璋通長54.5公分,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
圖案上下兩幅對稱布局,內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頭戴平頂冠,戴鈴形耳飾,雙手在胸前做抱拳狀,腳穿翹頭鞭,兩腳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兩座山,山頂內部有一圓圈(可能代表太陽),在圓的兩側分別刻有“云氣紋”,兩山之間有一盤狀物,上有飄動的線條狀若火焰。在山形圖案的低部又畫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臺(可能代表祭祀臺),山的外側,一只大手,仿佛從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兩組S形勾連的云雷紋。云雷紋下的一幅也是三個人,穿著和手勢與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三個人戴著山形高帽,雙腳呈跪拜的姿勢。第五幅又是兩座山,內部結構與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兩側各立有一牙璋,右邊的山頭伸出一個狀若象勾狀物橫在兩山之間。這些圖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于下界的表示。
璋屬于禮玉六器之一。呈扁平長方體狀,上端是一道斜邊,另一端或邊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三類:第一類“赤璋”,是用赤玉(瑪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禮器。第二類“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里。第三類“中璋、牙璋”是作符節(jié)器用的。
五、玉跪式人
玉跪式人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玉跪式人商代玉器,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這件圓雕玉人,高7厘米,是婦好墓所有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玉料為和田玉,呈青色,通體有黃褐色浸痕。玉人雙手撫膝跪坐,頭梳長辮盤于頂,頭上戴箍形束發(fā)器,接連前額上方卷筒狀裝飾,像一個平頂冠。玉人的面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肅穆,身穿交領長袍,衣袖寬長至腕,腰束寬帶,付錢懸長條“蔽膝”,兩肩飾臣字形動物紋,右腿飾S形蛇紋,背后插一卷云狀寬柄器,氣度雍容,顯示是一個上層奴隸主貴族的形象,抑或是婦好本人。這是一個圓雕的玉件,所謂圓雕,就是立體雕,雕好后前后、左右、上下,轉著圈兒都能看。還有一種叫浮雕,大多數都是紋飾高出平面,看凸起的紋飾。再有一個是透雕,是鏤空型的。雕刻工藝大致分成這3類:圓雕、浮雕、透雕。
殷商婦好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是殷商第二十三代王武?。ü?250--前1192)的王后(也可能是配偶之一)的墓葬。據歷史記載,婦好不僅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同時還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女將軍。因其生前戰(zhàn)功赫赫,故很是得武丁的寵愛,在其死后,武丁對她進行了風光大葬。婦好墓發(fā)掘于1976年,出土玉器達755件之多,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婦好墓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器形之優(yōu)美,都是令今人嘆為觀止的。所用玉材,大都是出自新疆的軟玉,其中以青玉為最多,次為白玉、青白玉、黃玉、墨玉、糖玉等。石器共63件,主要為大理石、石灰?guī)r等制品。寶石器47件,包括綠晶、瑪瑙、綠松石、孔雀石4種材料。
婦好墓的玉石人像,共15件。其中,圓雕跽坐的人像有5件。由其衣冠、發(fā)式的不同,推斷可能分屬于不同的階級。腰插寬柄器玉人(編號371),高7厘米。穿交領有花紋的長服,腰束寬帶,腹前垂蔽膝,頭上以圓箍狀的束發(fā),額上端有卷筒狀飾物,左腰后連一卷云形寬柄,服飾華貴,推測為奴隸主貴族形象。與之類似的石人(編號376),高9.5厘米。頭上盤辮,以束發(fā),腹前垂蔽膝,因其全身赤裸,有人推測為男奴隸形象。短辮玉人(編號372),高8.5厘米。胸前刻獸面紋,四肢有龍蛇紋,可能是紋身,頭上留短發(fā)一周,頂心梳作短辮垂下,推測為女奴隸形象。玉人(編號375),高5.6厘米。頭上留短發(fā)一周,著衣,推測為兒童。孔雀石人(編號377),高4厘米。頭上束髻,并有發(fā)飾,裸體,推測為女奴隸形象。裸體雙面玉人(編號373)高12.5厘米。全身立像,頭上有兩個角狀發(fā)髻。遍身刻有花紋,性器官明顯,一面為男身,另一面為女身,具體寓意有待考證,為后世同類雕刻的濫觴。玉人頭共4件,兩件為圓雕的寫實人像,1件為人獸合雕:一面為人頭,一面為牛頭。還有1件是浮雕的人面,有雙髻。其余為璜形浮雕人形玉片,作側身蹲踞之狀,有髻或高冠。
關于婦好墓出土的這個玉人,還有一個沒有被解開的謎團。那就是有一個不明物體從玉人的左側插入后背,從側面看得很清楚,許多專家都不能給它名字,暫時只好定一個名叫“柄形器”。人們對這個玉人有諸多的猜測:首先,這個玉人就是婦好自身形象,身后的柄型器應該是一個禮儀用具,但具體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其次,這個玉人也可能是一名巫師的形象,那么柄形器就有可能是一個法器了。但是這些說法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真實性,所以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猜測罷了。
六、玉鏤雕活環(huán)龍紋掛飾
玉鏤雕活環(huán)龍紋掛飾 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玉鏤雕活環(huán)龍紋掛飾,戰(zhàn)國玉器,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這是一串可卷折亦可展開的玉佩,采用活環(huán)套鏈工藝,全長達48厘米,寬8.3厘米。掛飾整體為一條大龍,全器用五塊玉料、一個玉環(huán)和一根玉鎖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十六節(jié),采用透雕、浮雕、陰刻等技法雕成三十七條龍、七只鳳和十條蛇,并飾有谷紋。其特色表現主要有如下幾例:第二節(jié)玉璧上的云紋,是采用壓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龍,這種形制是到戰(zhàn)國晚期才廣為采用的;第十一節(jié)雕成三條蟠龍相連的玉佩狀,龍身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開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節(jié)玉飾卻巧妙地把它們用在一條大龍身上;第十二及十三節(jié)的玉飾,分別由雙首相向和雙首相背的蟠龍構成,每條龍身上各刻有一條龍;第十五節(jié)玉飾的兩端,分別刻有立鳳和鳳鳥銜蛇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方楚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在漆器等繪畫品中屢有發(fā)現。
所謂活環(huán)套鏈工藝就是把平面“搜鏤”的技巧用于立體“鏤空”上,即在一塊玉料上鏤雕成數個可活動的環(huán)或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環(huán)佩相扣形成連接,使之可卷折可展開,但不可拆卸的一種工藝。此串玉佩是目前面世的器形最長、活環(huán)套鏈最多、紋飾最繁復精美、工藝最為精湛的活環(huán)套鏈玉。此佩的功能和定名目前尚有不同意見,一種看法是用作佩飾,另一種看法是聯(lián)系同時出土的小件玉鳥禽。認為是冠上裝飾,即冠纓。
七、玉“皇后之璽”印
玉“皇后之璽”印 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玉“皇后之璽”印,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屎笾t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 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致密,無任何受沁現象。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chi)虎。螭虎形象兇猛,體態(tài)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后聳,尾部藏于云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螭虎腹下鉆以透孔,以便穿綬系帶。璽臺四側面呈平齊的長方形,并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其內雕琢出4個互相顛倒并勾連的卷云紋,每個云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陰線槽內殘留有部分朱砂。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一致。
此枚玉璽玉質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動,璽文字體之規(guī)整大氣,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稘h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帝后直接使用的遺物發(fā)現很少,這枚“皇后之璽”玉印是漢代皇后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專家認為這方玉印的發(fā)現創(chuàng)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fā)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陽市區(qū)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fā)光,開始他以為是只躲在草叢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卻什么也沒有發(fā)現,只是那亮光仍在閃爍。于是他放下書包,用手刨挖起來,終于發(fā)現有個東西的一角露了出來,由于土質松疏,他很快便把這東西刨了出來。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著字,可是他一個字也認不出來,于是把它帶回了家。到家后便把玉石給哥哥看,兩人研究半天,覺得可能是顆印章,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墒沁@玉石特別堅硬,上面的字怎么也磨不掉。過了幾天他們的父親孔祥發(fā)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紫榘l(fā)向小兒子仔細問明印章的來由,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地、文字,盡管他也認不出是什么字,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自己在擔任大隊干部期間,同到這里來的文物工作者打過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識,再聯(lián)系到這一帶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類的古物,意識到這顆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后,先沒有辦其它的事,而是直接找到陜西省博物館,請他們對玉璽鑒定。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在詳細介紹了出土地點和發(fā)現經過后,孔祥發(fā)表示愿意將這方玉印上交博物館收藏,博物館給予了20元車費作為獎勵。
江青素來對呂后十分欣賞,她曾評論說“呂后也了不起。她對漢高祖劉邦的事業(yè)起了很大作用。”1974年,江青聽說前些年發(fā)現的“皇后之璽”是呂雉之物,便連忙追問玉璽的下落,快拿來給她看看。當她得知呂后玉璽收藏在陜西省博物館時,便打電話給當時正在西安出差的一位中國女領導,要她速將此玉璽找到帶回北京。這位領導干部立即到陜西省博物館找來負責人傳達江青的話,要他找出玉璽,館負責人當即領她到“秦漢文物陳列室”看實物,當她看到文物標簽上并未標明是呂后之物時,有些不解,陪同的有關專家解釋,對此方玉璽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因此未明確標注。隨后命陜西省博物館派人將玉璽護送去京,江青見之如獲至寶,遲遲不還,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后,這方“皇后之璽”才得完璧歸趙返還陜西省博物館收藏。1991年6月20日,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這方歷經滄桑曲折的國寶,從此在這座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藝術殿堂中正式陳列,公開展出。
八、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全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xié)調,反映出玉師杰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尸骨不壞的心愿,反而招來盜墓毀尸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里處的陵山,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里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5月23日,當戰(zhàn)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一個朝東的地帶打眼放炮時,爆炸聲過后,一名走在前面的戰(zhàn)士,雙腳突然失去了支撐,身體隨著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等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一個漆黑的洞口出現在他的眼前。幾天以后,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現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報告里說--滿城發(fā)現了一座古墓。
1968年6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把滿城發(fā)現漢墓的消息告訴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并讓他負責滿城漢墓的發(fā)掘工作。1968年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軍工程兵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發(fā)掘隊正式開始了對漢墓的發(fā)掘清理。
漢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墳丘,這種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而滿城漢墓1號墓的墓室是依山開鑿的巨大洞穴,考古學家把這種墓室稱為崖墓。西漢的11個皇帝當中,只有漢文帝的“霸陵”是崖墓。漢文帝的霸陵至今沒有發(fā)掘。滿城漢墓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結構。考古工作者發(fā)現了一件頸部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的字樣的青銅酒器。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的時間只以數計。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數……。在中山國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最長,有四十二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確定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靖王。專家們試著打開劉勝的玉衣后,發(fā)現里面有一些棗泥灰樣的東西,和一些牙齒。他們推斷劉勝采用厚葬的形式,隨葬品非常豐富,而動物的殘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機物,導致尸體容易腐爛。另外,墓室中潮濕的環(huán)境也加速了這一過程。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除了這件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外,1994~1995年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楚王劉戊的“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推斷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玉片最多,玉衣長174厘米、寬68厘米,用1576克金絲連綴起424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拼合得天衣無縫,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九、玉刻詩大盤
玉刻詩大盤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
玉刻詩大盤,清代宮藏文物,高9.6厘米口徑65.3厘米。此盤圓形,淺腹,折沿,圈足,光素無紋。盤心鐫刻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御制詩《玉盤謠疊舊作韻有序》,共189字。從文中可知,玉盤為乾隆廿二年(1757年)平定新疆貴族叛亂時繳獲。玉盤體型龐大,打磨潤澤,是新疆玉工的杰作。此盤的刻辭,記錄了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準戰(zhàn)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和田玉玉貢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對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詩大盤以為紀念(現在養(yǎng)心殿后寢)。在御制《和闐玉》詩中,乾隆寫道:“和闐昔于闐,出玉素所稱,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并說:“回城定全部,和闐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瑤瓊。”
十全武功:指清乾隆時期的十次重大軍事行動,為乾隆帝自我夸耀之詞。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是年冬﹐清政府命??蛋驳嚷时氩丞o敗廓爾喀兵。次年五月﹐廓爾喀請降。當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欣然回憶他即位后五十七年(1735~1792)間在邊疆地區(qū)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全武功指﹕兩平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平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乾隆帝并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清王朝統(tǒng)一西域的過程:兩平準部,一平回部。乾隆十年(1745),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部統(tǒng)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大貴族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乾隆帝利用這一機會,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在阿睦爾撒納領軍下出兵伊犁(準噶爾汗國首都),五月占領伊犁,平定達瓦齊勢力。隨后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釋放被準部扣押作為人質的南疆回教領袖大小和卓木
清政府將準噶爾分治,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但阿睦爾撒納并不滿足,他歸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滅對手達瓦齊,自己當可汗。在與清政府交涉無果后,1755年八月,阿睦爾撒納發(fā)動叛亂,并擊潰清軍留守部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兗札布、滿族人兆惠領兵進攻,恰逢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死者無數。阿睦爾撒納戰(zhàn)敗,逃往沙俄后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尸體交給清朝。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然而剩余的準噶爾人仍堅持抵抗,于是乾隆帝下令殺盡抵抗者。準噶爾人遂大半被屠,不久后滅絕。
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兵敗后投奔統(tǒng)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長大和卓。在小和卓的慫恿下,二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發(fā)動叛亂,試圖脫離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統(tǒng)治卻很兇暴,不得人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軍打敗了叛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zhí)殺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此役后清王朝統(tǒng)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設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qū)的管理。
十、玉“大禹治水圖”山子
《大禹治水圖》玉山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
《大禹治水圖》玉山成品于十八世紀清朝乾隆時期。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000公斤,是用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舊稱和闐)玉雕成。玉山被置于高60厘米的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玉山雕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整個玉山仿佛一座山峰,其上山石林立,山石間飛流直下,山石上人群聚集,揮锨舞鎬,開山移石,疏洪導水,場面恢弘,氣勢非凡。玉師們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工藝之精美嘆為觀止,不但是一部具有豐富內涵的壯麗史書,也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清朝乾隆年間,新疆和田地區(qū)的密勒塔山中,發(fā)現了一塊重達5300多公斤的特大玉石。此次發(fā)現的這塊玉石,不僅體型巨大,而且色澤青綠,光潔滋潤,質地十分罕見,是一塊天賜的奇石。消息傳到了宮廷,乾隆皇帝聽后龍顏大悅,急命人速將奇石運往京城。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脈,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開采玉料,在當年極端原始的開采條件下,單是把這玉料從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兩三年的時間。
有關玉山的開采和運輸過程,史書中并未見詳細記載。清代黎謙的《甕玉行》中倒是記載了當時運送一塊數千斤的玉料的情形。詩句上寫,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如此不難想象,新疆和田縣到北京有萬里之遙,要運送一塊上萬斤的玉料到京城,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更是幾倍于此,其中經歷了多少艱辛不言而喻。
如此天賜良石,該雕琢成什么樣子呢? 乾隆皇帝自然有他的打算。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世代傳頌。歷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學堯、舜、禹來標榜自己。風光無限的乾隆皇帝,更是在心中把自己比作大禹。他要把這塊天賜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圖》,一方面是為了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是要顯示自己效法先人功績卓著,以博千古之名。當時清宮內府藏有一幅《大禹治水圖》畫軸,因畫軸上并無作者姓名,年代、作者已不可考,但根據畫譜和畫風考證,最晚不遲于宋人所畫。乾隆皇帝對此圖一向偏愛有加。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養(yǎng)心殿造辦處以這幅《大禹治水圖》為藍本,設計大型玉雕圖樣。他本人要親自審閱督造。
玉石已經安然抵京,藍本也已選定,該由誰來雕琢呢?清代的玉器作坊遍布全國各地。乾隆時期,琢玉工藝的發(fā)展達到鼎盛,僅朝廷直接控制的琢玉場所就有10處,其中以北京、蘇州、揚州三地最為有名。而大型玉器的琢制任務,幾乎均由兩淮鹽政所在地的揚州來完成。揚州藝人以獨有的山子雕而名聞天下。山子雕是一種把圓雕、浮雕、線刻相結合的雕刻方法,此種雕刻方式十分注意利用玉石自然優(yōu)美的形態(tài),因色設物,隨形施藝,把人物山水、亭臺樓閣、花鳥魚蟲雕刻在一個立體的多重畫面上,層次分明,意境深遠。是雕刻中能使玉料獲得最高利用率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和表現手法,也是制玉技藝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工《大禹治水圖》玉山,非揚州藝人的山子雕莫屬。
根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玉料運到京城后,先由清宮造辦處畫工根據稿本設計出圖樣,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畫四張,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十日完成。隨后又制成蠟樣,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閱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準后,玉料由水路歷時三個月,運達揚州。九月份,兩淮鹽政所管轄的揚州工匠正式開始雕琢。因當時揚州天氣較熱,怕日久蠟樣熔化,經乾隆批準,又照蠟樣刻成木樣。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樣大小和紙樣所貼深淺尺寸、數目打取鉆心,雕刻光細。
清朝時期制玉工藝還采用手拉腳踩、鉆打沙琢的傳統(tǒng)操作方法,即使一件小產品,也要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才能夠完成。揚州的工匠們被分成幾批,晝夜不停地加工。他們用了7年時間,終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成了這件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玉雕作品。雕好的《大禹治水圖》玉山,于同年八月十六日水運回北京。乾隆皇帝見到后心花怒放,這是他在耄耋之年收到的最好的禮物。運回北京的玉山陳設在何處,還頗費了乾隆皇帝一番腦筋。一開始擬定了乾清宮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頤和軒西次間等五處地方,反復比較畫好的地盤紙樣,最后才選定在寧壽宮樂壽堂安設(這也是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的居住地之一),取代了原處放置的大水法自鳴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又命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將他親筆題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和詩刻在“玉山”的背面,又將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和《八徽耋念之寶》篆刻在“玉山”前后適當位置上,到該年年底才刻完?!洞笥碇嗡畧D》玉山,從開采到最后全部完工,歷經十余年,所用的工時和造價,已無精確的資料可據,但粗略估算,至少數十萬人工,耗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紫禁城里無數的奇珍異寶也歷盡劫波,或消失,或損毀??蛇@座《大禹治水圖》玉山,卻奇跡般地安放在原地,從未移動半步,也未損壞分毫,可能與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關,也可能是神靈的保佑吧!這也印證了乾隆皇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詩:“功垂萬古德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