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玉蘊精粹
2013-08-13 09:42 |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 編輯:admin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鐘。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富時代特征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例如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銅器、戰(zhàn)漢漆器、隋唐金銀器、宋明清瓷器……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jīng)久不衰,長期受到民眾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qū)所無法比擬的。
琢玉史源遠流長
琢玉,是指對玉的雕琢。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琢玉,或是治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在鐵器發(fā)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巖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我國琢玉的歷史源遠流長,綿延8000年而不衰,可以說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支撐這個奇跡現(xiàn)象的因素,是古代先民對玉賦予了很多美好的東西,認為玉是能驅(qū)邪穢通神靈保平安的祥瑞之物,正是這種無形的、心理的,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訓,“黃金有價玉無價”說法的流行,更使玉籠罩在神秘的色彩里。古人將玉比喻為“仁、義、智、勇、潔”的君子品德,又賦予“美好、高貴、吉祥、溫柔、安謐”的世俗情感,其實古人對玉的材質(zhì)并不十分挑剔,“美石為玉”充滿著樸素的觀念。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描寫賈寶玉是口銜一塊“通靈寶玉”降臨人世的。此事雖然過于玄妙,但至少說明古人對玉是何等的鐘愛。
祥瑞文化推動玉文化發(fā)展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婦好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澄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jīng)歷了七千余年的發(fā)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新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
中國文化里的玉,內(nèi)涵較寬,并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zhì)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軟玉,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追溯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祥瑞文化元素貫穿始終。正是祥瑞文化作為玉文化發(fā)展的支點,玉文化才能幾千年延綿不斷。
何為祥瑞,《說文》:“祥,福也”。又云善也。瑞其本義為玉制的符信,作憑證之用。瑞玉即指諸侯朝見帝王時所執(zhí)玉器的統(tǒng)稱?!墩f文》:“瑞,以玉為信也”。段玉裁注:“瑞為圭璋琮璧之總稱。引申為祥瑞者,亦謂感召若符節(jié)邊”。
遠古時期,人類祖先在廣袤的大地上生活、狩獵、農(nóng)耕,從事最為基本、最為樸實的生存活動。大自然在滋養(yǎng)萬物、孕育生命的同時,也
給人類帶來無法抗拒的災難,有許多現(xiàn)象是人類本身無法控制
和解釋的,因此就產(chǎn)生了對自然萬物的敬畏、無奈和崇敬心理,并逐漸出現(xiàn)了對自然的崇拜,希望以人對自然的崇敬、信任而得到自然的庇護。由于祥瑞與災疫是一對孿生姊妹,始終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從古至今,遠避災疫邪惡,追求吉祥順暢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上至天子,下到庶民百姓,概莫能外,這種心理定勢一旦形成,人們的想象力便會插上雙翅,在思維的王國里恣意馳騁,從而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神秘怪異,象征祥瑞或者災疫的意象。
古代玉雕作品圖案題材千奇百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都是圍繞祥瑞文化展開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見的玉雕作品,諸如“喜報三元”、“瓜蝶綿綿”、“多子豐收”、“歡天喜地”、“太師少師”等討喜的世俗玉雕,形態(tài)百樣而且設計精巧,它們既可作為身上的掛件,亦可充當案頭清玩,雅俗共賞。
圖案諧音解密古代玉文化
唐太宗說過:“玉雖有美質(zhì),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意思是說石中的玉雖然有美的本質(zhì),但是沒有精細的雕琢,與破瓦亂石一樣。觀賞手中把玩的玉器,皆為人琢之物。故古人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賢出焉。
對于一塊古玉,如果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揣摩它,就很容易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不少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雕刻在同一塊玉牌上,你可能會認為雜亂無章。其實要破譯這些密碼并不難,就需要追逐古人的思維,找到他的規(guī)律,很多事情是萬變不離其宗,這里所說的宗,就是圖案諧音和組合,掌握了這把鑰匙,對打開中國古代玉文化之鎖將大有益處。
例如,清代有一款較為常見的圓形玉牌,透雕五只蝙蝠組成圓形,中間圍繞著一個“壽”字,我們稱為“五福捧壽,”因“蝠”與“福”諧音。這種玉在當下也很受追捧。
國外有些文化排斥蝙蝠,把蝙蝠當成魔鬼的化身,這就是我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有時會發(fā)現(xiàn)一塊質(zhì)地上乘的玉牌,牌面上沒有任何雕刻,你可能會認為美中不足。但行家會笑你無知,其實此類玉牌有個很好聽的名字為“平安無事﹙字﹚”牌,讓你欣賞美玉的質(zhì)感,符合“大匠不雕”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