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夏文明的奠基石
巫玉,是指我國史前時期由巫占有用于事神的玉器,起源于東北,盛行于我國今天的長江三角洲、環(huán)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qū)、東北三省和與之毗鄰的內蒙古東三盟的彎月形帶,即當今的內蒙東區(qū)、東三省、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九省。
在長達六千余年之久的史前時期,巫覡不僅以玉事神,還預知禍福,形成“巫·玉·神”的神本主義統(tǒng)治模式:納部眾于神權統(tǒng)治之下,眾庶唯神之從,唯唯諾諾地由神的中介人———巫之擺布。
巫覡統(tǒng)治集團掌握了世俗社會的神權、族權、軍權以及政治大權。其中的大巫均被后世史家美化為帝王,“三皇五帝”就是帝王化的神巫。
此種巫覡統(tǒng)治,有別于西方希臘—羅馬時期統(tǒng)治。王是天子,標榜他自己是天帝的親生兒子,是半神半人的特殊人物,與天帝有血緣聯系;而巫覡不同,巫覡僅僅是天神旨意的傳達者,絕無血緣關系。
史前高度發(fā)達的巫玉文化,為構筑華夏文明大廈砌下了第一塊堅固的奠基石,這就是史前巫玉文化對文明社會的出現和建立所作的重大貢獻。
君子有德,溫潤如玉
史前后期,巫覡集團內部掌握軍事大權的大巫推翻了掌握神權的神巫的統(tǒng)治,自稱為“天子”,升堂入室,坐上王權寶座,向全國庶眾發(fā)號施令,建立了第一個王國——夏朝。此后,商、周繼之,這就是歷史時期的“三代”。此期不僅創(chuàng)造了富有特色的青銅文化,在甲骨上還留下大量貞卜的刻辭,出現了可供紀事的較為發(fā)達的象形文字——甲骨文。
可以說,“三代”已宣布與史前的神權社會告別,建立了以天子為主宰的奴隸制封建社會。
王制定“瑞玉”“以等邦國”,制“器”“以祀天地四方”,以玉體現王權第一、神權居其次、神權服從王權的理念和規(guī)范,這種觀念制度化地貫穿于其后的整個封建社會。
華夏文明的政治理念是王者應是有德的君子。
基于這種政治理想,選定“玉”——主要是和田玉和岫巖玉為“德治”——仁政的物化標志。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指夏、商、周三代君子有德并以玉比德的風尚與史實?!对姟吩疲?ldquo;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說明比德的焦點在于一個“溫”字,對己對民都要溫潤、和平,給民以“溫暖”,令國泰民安。
玉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社會安定、繁榮、和諧、幸福的物化和象征。這種意念雖然在金文化抬頭時受到削弱,但并未消逝的基因演變?yōu)闈撛诘南乱庾R,流淌在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心田之中。
秦王朝締造的多源一統(tǒng)的中華帝國,奠定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大家庭,為后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石。以書畫、詩詞、雜劇、小說、醫(yī)藥、瓷器、絲織、漆器、木器、玉器為主體的庶民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以及“四大發(fā)明”的成就,使中華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琮供神,璧事鬼
我國玉器藝術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演進,呈現出螺旋狀上升趨勢。概而言之,神秘的象征手法——象征主義——現實主義——擬古主義的藝術流變,將玉器藝術推向一座座高峰。
這神秘的象征手法是長達6000年的史前時期創(chuàng)造的,這是一種模仿的、示意的、不求逼真的、古拙的藝術方法。此時的玉器由美的創(chuàng)造升華為事神的工具。
由于我國各地區(qū)自然、人文條件不同,故遠古玉器多集中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和黑土帶,主要在夷、越兩族區(qū)內。
由于夷巫龜靈信仰、自然崇拜,以云、雨、雷、電作為崇拜對象,進而創(chuàng)造抽象的幾何形的玉勾云形器、豬首云、獸首玦、圓孔邊刃器等玉神器,以舞事“無形”——“無形”即自然神的最高神祇天帝。但天帝并無具體形象,只是如人形或如動物形的神像。此時夷巫除了抽象的幾何形體玉神器之外,也創(chuàng)造了鳥、龜、魚、蟬等肖生玉雕,造型簡單,動態(tài)生拙,表面有凸凹起伏,沒有圖案裝飾,這是東夷玉神器的特點。
東越玉文化板塊的巫以玉事神,琮、璧是其代表。琮的功能是供神吃的具形的瑾瑜,在其十字對角處是覡戴魌頭騎道具、獸跳儺舞取悅于神的祭祀場面的圖徽,表明東越覡要將琮供奉于神食饗,同時又表演儺舞取悅于神。
實際上琮本為圓孔圓柱體形,以鉞劈下的薄片即是璧,璧是供鬼吃的食物,這就是琮、璧的原生本意。
民富,催生了庶民玉器
文人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勃興催生了庶民玉器的出現,大約在宋代民玉也出現于城鎮(zhèn),并打破了王玉的壟斷,又在王玉的影響下得到千余年的發(fā)展機遇,出現了王玉與民玉并存的局面。
從此,雙軌制的玉文化繼續(xù)各自發(fā)展。
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迫使清帝宣統(tǒng)遜位,標志清朝和封建制度壽終正寢。翌年,1912年成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這也意味著長達四千余年的王玉宣告結束,正式進入民眾隨意購置玉器的民玉時代。
但真正開辟民玉的新時代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尤其是1978年以后鄧小平提出并創(chuàng)立的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引爆了從臺灣、香港到大陸空前的“玉器熱”,出現全民性的愛玉、崇玉、賞玉、佩玉、藏玉的高潮,其熱度至今未減,并且將會持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