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成:從“畫師”到“玉雕新秀”的雙面人生
2015-11-24 11:43 | 來源:未知 | 編輯:石頭
由蘇杭兩地中國書畫名家和玉雕大師聯(lián)手打造的《西湖十景》套牌,成為當前書畫界和玉雕界雙雙熱議的話題,也是迄今為止首次通過把握當代書畫名家的審美意向,賦予玉雕作品鮮明時代特征和地域風格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開玉雕創(chuàng)新之先河,成玉雕文化之美談。
事實上,集畫家和玉石雕刻家雙重身份為一身的人也是有的,只不過為數(shù)極少而已,像北派的宋世義、南派的邱啟敬、海派的崔磊、翟倚衛(wèi),在被譽為玉雕圣都的古城蘇州,也有這么一個人,他就是——趙冬成。其為江蘇淮安人,自幼年起,他就對繪畫產生了深厚的興趣,長期的臨摹習畫,煉就了他下筆如神的強大功力,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山水風景,也不管是連貫的或者是瞬間的,他都能以美術專業(yè)人士的獨特視覺和敏銳的觀察力,將唯美的畫面瞬間定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設計中. 學會使用多種繪畫技巧并熟練掌握各種美術門類派別的基礎上,趙冬成有了新的目標和追求,他想畫點真正屬于自己的畫,那就是成立自己的畫室。并為畫室起名“心隅畫意”,意思是把能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思想情感的東西,用他手中的畫筆畫出來,使人和畫能交流,能傾訴,能寄托,能共鳴。即便是成了蘇州玉雕名人之后,他的作品仍落款一個“心”字,可明顯看出他對繪畫創(chuàng)作在玉雕領域的一種堅守和延續(xù)。他的畫作充滿文人雅趣,寓境寄情,舒展得體;他的畫作含蓄內斂,卻透射著按捺不住的內在張力;他的畫作畫風清新,簡約時尚,動靜結合,收放自如,與雕刻的語言形成可謂一脈相承,相得益彰。
不知是命運天注定或是機緣巧合,2010年還在徐州為一家高檔館所做主題繪畫的他第一次接觸玉器,這一次的接觸改變了他的藝術方向,這種將繪畫和雕刻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了他。沒有絲毫猶豫,他決定進軍玉雕行業(yè)。第一次的買料、切料,在繪制完設計搞后,就大膽上手去雕琢了,這在玉雕圈中的確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鏡。在問到當初這樣盲目就下手去做,是不是沖動之舉時,他坦言回答,他不是沖動,因為他有過做泥塑的扎實根底,玉石雕刻和泥塑的不同之處是使用工具不同,但要塑造出形體和神韻卻是相通的,也就是說由他設計出的畫稿在他眼中已經是一個三維立體的實景物象了,哪個地方該留該去,該深該淺,他早已胸有成竹。由于工具用不好,他就慢慢揣摩,慢工出細活。剛開始,一個熟練工用一個星期就能做好的產品,他就要用上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業(yè)精于勤,勤能補拙”,正是他的一貫堅持和從不間斷的上機實踐,雕刻技法可謂爐火純青。他的玉雕作品以山水、風景、人物、佛像見長,尤其以江南水鄉(xiāng)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更為多見。他的作品從東方美學的自然主義中透射出他對形式的敏感和皈依,多年的修煉和技藝日進讓他在這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得心應手,秉性中流淌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沉郁而氤氳,滋養(yǎng)著他的精神和氣質;他的作品以題起意,善于用玉雕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和獨特語言謀劃和布局唯美畫面,并善于用柔和的手法塑造有對比、有滲透、有層次、有起伏的內在張力之美,使所表現(xiàn)的物象更顯靈動和曼妙,切實體現(xiàn)其畫外之韻。他的作品《梵境》就是充分利用青花原料的天然之美,以傳統(tǒng)審美習慣中對虛靜、空靈的追求為創(chuàng)作方向,利用簡練有力的筆墨,將虛幻無形的佛祖形象厚重地渲染在畫面之上,青花材料自然奔放的色彩效果,似云霧縈繞,一抹青花淡黑似靈山若隱若現(xiàn),又似袈裟飄逸生動,虛中有實,虛實相濟,是古典主義“意境美”的翻版。堪稱“大雅之作”。
在他36年的人生過往中,從事美術的時間就長達26年。作為一個資深畫師和玉雕藝人,他坦言自己的所有創(chuàng)作,都是用心靈來感受美,以情感來塑造美,將切身的體驗和感懷融入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行于外、神于內”,力求使每件作品都神韻筆墨酣暢淋漓,如詩如夢意境深遠,呈現(xiàn)給大家各具個性的時代華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