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的海派玉雕大師們都承認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他們所學習的玉雕技藝都是從揚州老一輩玉器師傅那兒獲得的。在上海,“揚州工”得到了真?zhèn)?,并被發(fā)揚光大。在上海老一輩的揚州玉雕藝人中,被稱為“南玉一怪”的劉紀松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不被師傅放行的小學徒
劉紀松(1901-1988年),亦名劉繼松,揚州杭集人。劉紀松十二歲時,就與哥哥劉繼昌一起到上海學做玉器,拜孫姓玉雕師傅為師,從此一生 與玉器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學玉器很艱苦,第一年先做雜事,替師傅燒飯、洗衣、掃地,干一些粗活。第二年才讓學徒工學做活,人物、器皿、動物樣樣都做。由 于劉紀松勤奮好學,一心無二用,很得師傅的賞識。以致三年學徒期滿,師傅舍不得讓他走,結果,劉紀松又干了一年才被師傅放行。
出師后的劉紀松與哥哥劉繼昌單獨接產(chǎn)品為他人加工。由于接的活多了,自己也開起了小作坊。在上海期間,劉紀松主要服務于揚州籍雇主顧咸池。由于 劉紀松對各種玉材及形狀各異的玉料適應性強,凡到他手里的料,都能做出好產(chǎn)品,因此,很受顧老板以及其他客商的推崇。因為技藝高超,劉紀松還因此遭人嫉妒 進了2個月的班房??谷諔?zhàn)爭后,劉紀松回到了揚州。1955年,上海玉雕合作社籌辦時,政府把劉紀松弟兄三人從揚州邀請到上海正式加入了上海玉雕行業(yè)。
玉雕作品在日本引起轟動
劉紀松玉雕造詣深厚、基本功超群、做工精細、線條有力。仿古爐瓶是上海傳統(tǒng)的玉器工藝作品。劉紀松精心設計的珍品之一《翡翠百佛爐》,作品的構 想可謂獨一無二,爐呈球形狀,高19.05厘米,直徑20.32厘米。其以睡蓮為主要圖案,爐體上的蓮花花瓣錯落分布,雕刻著九十個形態(tài)各異的羅漢。四周 四條裝飾性的脊棱,底部一圈雕有龍紋圖案。下面是四片虎面紋的透空花片為足。其上面的蓋鈕為碗型,周身雕有八尊佛像,與爐體呼應一致。整件作品造型莊重、 雕琢細膩、技藝精湛、構圖怪異、羅漢佛像排列有序,既有玉雕藝術的特點,又有青銅造型的元素。1980年9月在日本橫濱舉辦的中國上海工藝品展覽會上引起 轟動,其精湛做工令人贊不絕口。
劉紀松以雕琢人物、仿古獸擅長。作品有《劉海戲金蟾》、《提梁卣》、《雙耳尊》、《靴筒彝》等。作品造型別致、新奇特異、紋飾繁復、工藝復雜,可以說是華美無比。劉紀松還善于把規(guī)矩嚴謹?shù)那嚆~器造型與精美生動的圖案結合起來,令作品增添生機和活力。
“南玉一怪”名不虛傳
劉老從事玉器創(chuàng)作設計幾十年,最大的特點是因料施藝、隨材善變。他沒有專門學過繪畫,也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學校培訓過,他是從實踐中依葫蘆畫瓢逐年積 累出來的繪畫才能。他負責車間設計,樣樣都做,可稱得上是全能。但很多人怕做他設計的產(chǎn)品,因為劉老藝人在玉石材料上畫的樣子,經(jīng)過第一遍操作后,在畫第 二遍時,與原來的初樣就不同了,有變化了。但也有人喜歡作劉老設計的產(chǎn)品,原因是他畫得好、畫得細,做時不吃力,能出效果。長期與他合作的人都知道,劉紀 松老人從來不畫重復過的作品,他的理念就是求新求變,隨著材料而變。
在劉老的產(chǎn)品設計里,有許多當時人眼中的屬于傳統(tǒng)的“舊東西”、“舊元素”,很多人覺得他的東西怪,不合時尚,與年輕人的審美不合拍,也因此, 人們送他一個雅號“南玉一怪”。他尤喜做怪獸瓶,喜以青銅器、瓷器為藍本,有時也借鑒古建筑、古雕塑等元素,融入到玉雕作品中。作品完成后,常引來別人的 贊賞:地平如鏡,細絲如發(fā),器型怪異,紋飾華麗,“南玉一怪”名不虛傳。用玉雕表現(xiàn)仿青銅器的藝術效果,劉老是一點不馬虎,他不但能把握作品的大造型,對 那些器皿上的各部位裝飾,如吞頭裝飾、棱脊裝飾等也是變化多端、神妙無比。一方面表現(xiàn)其造型的厚重感,另一方面體現(xiàn)較高的藝術價值,以求達到青銅藝術與玉 雕工藝的完美結合。
為海派玉雕的創(chuàng)立奠定基礎
劉紀松的一生不但創(chuàng)作了多件玉雕名品佳作,而且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中國玉雕人才,特別是為海派玉雕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作出了巨大貢獻。上海玉雕界人士永遠不會忘記劉紀松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人。而在劉紀松的子侄及孫輩中,有三位至親已成為揚州市的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