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鉅華
劉鉅華,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廣州玉雕”傳承人。他希望通過玉雕創(chuàng)作,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鳥及動物等題材,既有木雕嚴謹細致的結構和如真似實的質(zhì)感,也有牙雕―絲不茍的精雕細刻,更不乏玉雕圓潤俏色珠光寶氣的韻味。
《金玉滿堂》
低調(diào)的劉鉅華很少參加玉雕行業(yè)的評選,被喻為“民間的玉雕大師”。
他17歲就開始涉足雕刻行業(yè)。最初,他從事竹木、象牙雕刻。1990年開始,從事玉石雕刻。特殊的從業(yè)經(jīng)歷也讓他成為廣州市唯一同時從事過木雕、牙雕、玉雕三種雕刻的高級雕刻技師。
近幾年,劉鉅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金絲玉的推廣與創(chuàng)作。在電視臺的采訪中,他多次不余余力推廣金絲玉,并因金絲玉“玉米”題材走紅玉雕界。
《金珠玉葉》在2015年廣東玉魂獎中獲獎
劉鉅華回憶,2002年,他到新疆散心,首次認識了金絲玉這種材料。新疆的金絲玉材料十分豐富,價格也很便宜,材料打磨拋光后,效果可佳。這樣的材料對于雕刻者來說有極大的發(fā)揮空間。
2012年,一次劉鉅華找材料時,發(fā)現(xiàn)一種金絲玉十分適合做玉米,該料表皮白色,內(nèi)里為黃色,當?shù)厝怂追Q‘銀包金’?;氐綇V東創(chuàng)作時,劉鉅華不拘泥于留出玉米纓子的常規(guī)做法,而是刻意做成被人啃了一半的玉米造型。
此次劉鉅華在“玉魂獎”上的獲獎作品之一《金珠玉葉》就是其金絲玉玉米的典型代表作。“這樣的造型非常真實和生活化。我還雕了一些小螞蟻在‘啃過’的玉米芯上,營造出一種畫外之音的感覺,即玉米是甜的,有生命力,人和螞蟻都在分享大自然的饋贈。”
《玉蘭花》
“除了金絲玉,我也嘗試了很多其他種類的材料。我認為,無論材料怎么樣,玉雕師的使命是給材料賦予生命。”通過對材料的完美運用,劉鉅華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老百姓熟悉的題材。“為了創(chuàng)作,我養(yǎng)過蜈蚣、蛇、烏龜、蝎子,我還經(jīng)常把兩只不同種類的螞蟻擺在一起,看它們打架。看得多了,我才能更好的把握這些小動物的神韻。”劉鉅華說,下一步,除了金絲玉玉米題材外,他還會創(chuàng)作更多的金絲玉系列題材作品,“我要把金絲玉好的材料,中等的材料,不好的材料,垃圾的材料用上去,最大限度把這個材料用好。”(文/劉晶晶)
《金玉滿堂》
藝術成就:
2005年《聰明會算》榮獲廣州市第二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
2005年《菜花》榮獲廣州市第二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2007年《望子成龍》榮獲廣州市第三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09年《好彩頭》榮獲第三屆廣東省民間工藝品展“優(yōu)秀獎”
2012年《年年有余》榮獲“粵文杯”首屆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銀獎
2014年《春色滿堂》榮獲第二屆中國·金藝獎國際工藝美術創(chuàng)新設計大獎“金獎”
2015年被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受聘為“研究員”
《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