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特別是2000年以后互聯(lián)網時代帶來的顛覆性革命性改變,千百年來形成的中國玉雕流派與文化正加速融合。
中國玉文化綿延數(shù)千年,在功能上,發(fā)生了從“巫玉”到“官玉”再到“民玉”的轉變;以地域劃分,形成了“海派”、“揚派”、“北派”、“南派”四大派別。
據(jù)隸屬于翡翠網購品牌翡翠王朝的中國玉雕藝術第一平臺玉雕界負責人羅惠烽介紹,目前,玉雕界已簽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傳承人3名,國家級玉雕大師、工藝師13名,省級玉雕名家40余名。作為業(yè)界公認的玉雕藝術第一平臺,以“推介玉雕藝術名家、弘揚中華玉石文化”為使命的玉雕界更深刻感受到了這股時代融合的潮流。
羅惠烽認為,傳統(tǒng)社會因地域限制、傳統(tǒng)師徒模式傳承方式而長久形成的玉雕流派在21世紀的今天,逐步呈現(xiàn)出融合趨勢。
“首先、地域融合。交通工具的便捷,加速了文化交流與各派玉雕師的遷徙交融。以云南瑞麗為例。目前,玉雕界在云南瑞麗的簽約玉雕師達十多位,這些玉雕師多不是云南人,而是來自全國各地。”羅惠烽指出,瑞麗具備接壤緬甸的地緣優(yōu)勢,豐富的毛料市場與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近年來吸引了來自河南、北京、廣東、云南等全國各地的玉雕師紛紛在瑞麗扎根,成立工作室,其中不乏一些從零開始的學院派代表。大家時常聚集在一起,舉辦業(yè)務交流沙龍,研討雕刻技巧,學習文化,門派之分在此地交匯,新生,形成取眾家之長的新的派別。而玉雕界的此種遷徙、交融現(xiàn)象并不止在瑞麗出現(xiàn)。
“其次、技術融合。在互聯(lián)網應用的推動下,技術不再是秘密?,F(xiàn)代化雕刻工具的普及,政府對玉雕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進一步重視,讓傳統(tǒng)的師徒傳承模式的禁錮逐步“解禁”,加速了技術融合。”
“第三、文化融合。地球村的概念讓文化進一步融合。”羅惠烽表示,無論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一部有信號的手機或電腦,玉雕師們就可以捕捉到全世界的時尚、潮流資訊,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了解學習其他玉雕師的創(chuàng)作圖案,觀摩他們的創(chuàng)作視頻。“久而久之,各門派的風格文化相互交融到一起,如果沒有玉雕師落款,連行家也難以道清,一件作品究竟屬于哪個流派的創(chuàng)作。”
玉雕藝術家莊慶芳作品《阿彌陀佛》
該負責人表示,就連其所在機構玉雕界作為展示、銷售玉雕藝術品,提供開放交流的綜合性平臺,在某種意義上,也加速了這種融合的步伐。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任何時代,文化交融都有其雙重意義,當然,其對歷史進程的推動意義更大。對玉雕行業(yè)而言,我們鼓勵百花齊放與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而文化的交融也有利于行業(yè)本身的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