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這條滿綠翡翠手鐲,在2017年的保利拍賣會上,以5959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當時的翡翠手鐲拍賣紀錄。
上圖這條翡翠手鐲,為珍貴的老坑種帝王綠翡翠,色澤自然濃郁,溫潤欲滴,質(zhì)地細膩。在2023年的保利拍賣會上,它以600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翡翠手鐲的拍賣紀錄。
上圖這條名為“天祿琳瑯”的翡翠珠鏈,名字取自1744年時清朝乾隆皇帝為書閣御筆親題的《天祿琳瑯》。這條項鏈共有43顆翡翠珠,每顆珠子都擁有帝王綠的濃艷和質(zhì)感,尺寸從 11 到 13 毫米不等。在2023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這條珠鏈以約6149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這條名為“碧翠凝仙 芳華絕代”的天然翡翠珠項鏈,項鏈上的33顆頂級帝王綠珠子渾然天成,每一顆都屬于玻璃種,品相近乎完美。珠子直徑約12.3毫米至15.0毫米,是在頂級翡翠珠中,屬于比較大的尺寸。無論任何角度都能看到通透綠光,清澈如水,散發(fā)著濃艷碧翠的帝王綠色和玻璃光澤。
這條珠鏈,在2022年的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以約6903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上圖這套翡翠蛋面配鉆石項鏈及耳環(huán)套裝,共鑲嵌有12顆頂級帝王綠翡翠蛋面。這些蛋面不僅綠色濃郁明亮,質(zhì)地細膩致密、通透欲滴、幾近全無瑕疵,而且匹配度極高。在2017年的保利香港拍賣會上,這套翡翠套裝在經(jīng)過數(shù)位藏家的激烈角逐后,以708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上圖這條名為“雙彩”的翡翠珠鏈,由27顆滿綠的翡翠珠子組成,每顆珠子直徑15.5毫米左右,顆顆晶瑩通透,鮮綠欲滴,圓潤完美,毫無瑕疵,并配有鑲嵌著一顆重約10克拉的鉆石的鏈扣。
據(jù)媒體稱,佳士得曾透露“雙彩”取自一塊50多公斤重的翡翠原石。20世紀50年代左右,一位緬甸珠寶商得到這塊翡翠原石時,見表面粗糙坑坑洼洼,以為是一塊普通的原料,將其出售卻無人問津。無奈,他只得將原石剖開,切開后,玉石中央是一團綠汪汪的極品翡翠,重約一公斤,喜出望外的珠寶商把它切磨成了一條獨一無二的珠鏈。因為切割原石那天,剛好天空出現(xiàn)了雙彩虹,于是將這條珠鏈命名為“雙彩”。
在1997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這條絕世翠鏈由一名未到場的神秘買家,通過電話以7262萬港幣的價格競投成功,創(chuàng)下當時亞洲拍賣史的最高紀錄。
這條名為“天作之合”的翡翠珠長項鏈,共含68顆翡翠珠,直徑約12.37毫米至15.90毫米。雖然整條項鏈上面的珠子來自兩塊不同翡翠原石,但其間微妙差別只在透射光照下可見。整條項鏈看起來通體滿綠,種水瑩潤,通透飽和。
遇到兩塊幾乎毫無二致的原石,并且能產(chǎn)出如此渾然一體的珠鏈,乃絕世難尋的稀罕瑰寶,因此這條項鏈被起名為“天作之合”。在2019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它以7358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上圖這條極品天然帝王綠翡翠珠配紅寶石及鉆石項鏈,由37顆翡翠珠組成,在2020年蘇富比香港拍賣會上,以約8065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上圖這條天然翡翠珠項鏈,由29顆大小均勻的純綠翡翠圓珠組成,直徑均約15毫米,難得一見;珠鏈尾部的扣頭上,鑲嵌著紅寶石和鉆石。2017年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它以9572萬港幣的價格成交,遠超拍前估價,并創(chuàng)下佳士得天然翡翠珠項鏈拍賣紀錄。
這串曾屬于美國社交名媛芭芭拉·霍頓的翡翠珠鏈。由27顆頂級翡翠珠串成,珠珠直徑為15.3毫米至19.2毫米,每一顆翡翠都品質(zhì)極高,顏色均勻相似且剔透純凈。紅寶石和鉆石的幾何形扣子,顯示出與東方情調(diào)完全不同的西方審美。
20世紀初,這條翡翠項鏈由芭芭拉的父親斥巨資五萬美金從“翡翠大王”鐵寶亭手中購得后,委托卡地亞為它重新定制了鑲嵌有紅寶石及鉆石的黃K金與鉑金鏈扣。
1988年,這條項鏈第一次被拍賣時,成交價200萬美元;1994年,它第二次被拍賣時,以42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2014年,它在第三次被拍賣時,以約2.14億港幣的天價被卡地亞重新收入囊中,刷新并保持了翡翠首飾的世界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