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孔偉
古人有云: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并不是說玉石玉器都是無價之寶,而是指玉無定價、無常價。在玉市里,玉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價碼,基本上都是處于賣家漫天要價、買家就地還錢的狀態(tài),雙方能夠最終達成一致便成交,否則該干嘛還干嘛。
其實,玉還是有價的,要不就沒有高中低檔之分了。只不過玉價的浮動范圍非常之大,尤其對于高端玉石玉器而言,即使都是行家里手,不同的人也會估算出不同的價碼,并且大相徑庭。有業(yè)內(nèi)人士戲稱,高檔翡翠的估價如果在同一個數(shù)量級里,就已經(jīng)算比較準了——比方同一件極品翡翠玉件,1000萬與9000萬的估價相差不可謂不大,卻都很“準”,因為仍在一個數(shù)量級里,這要是不“準”的,會懸殊到哪里去?這大約就是“玉無價”的最好詮釋吧。
既然很難確定價格,玉市里又是依據(jù)怎樣的因素定價,并最終達成交易的呢?
進價決定法
大多數(shù)賣家都這樣定價,有的甚至還很嚴格:在進價或生產(chǎn)成本(一般是原石價格、運輸成本與加工成本之和)的基礎(chǔ)上加一定百分比開價,買家還價到可以接受的利潤目標之上就可以出手了。這樣的定價與運作方式比較適合對和田玉不是太懂的玉商,我見過好些“新老板”就是這樣賣玉的,不少維族玉商也秉持這樣的“生意經(jīng)”。我認識的一位阿達西(朋友)就曾經(jīng)告訴我,進價500元的料子,他一般會開2000~2500元,買家一般還價700元以上就可以成交,如果還價在400~600元可以與買家再討價還價一番,低于300元一般很難達成交易,他幾乎不予理會。
當然,一些規(guī)模比較大的玉器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采用這樣的定價方式,免去了每件都得根據(jù)玉件的具體情況單獨開價、分別確定成交價的繁瑣與煩惱,實現(xiàn)較為標準化的管理。當然,成件后極富特色或開料明顯賭漲等情況例外。
價值決定法
這種定價方法比較適合于行內(nèi)的高手。有的玉石玉器進價雖比較低,但賣價卻很高,并且雙方還都很滿意,為什么?原因很簡單:賣家堪稱行家里手,之所以進價低,是因為練就一雙慧眼,撿漏了;而玉件的價值卻不低,換了不太懂的賣家有可能加點價就轉(zhuǎn)出去了(行內(nèi)稱之為買漏又賣漏),而懂行的人則能夠大致估算出它的真正價值,然后再以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出去——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滿,買家也以偏低的價格買到了自己滿意的東西,豈不是皆大歡喜?
感覺決定法
這種方法只有“跟著感覺走”的人才會采用。我就見到過一位這樣的賣家:有的東西并不咋地,但賣家自我感覺特別好,或者一廂情愿地認為別的買家“肯定會喜歡”,于是開出高價,姜太公釣魚般等著買家上鉤;或者是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東西,開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價“傾銷”,以求盡早變現(xiàn)脫身。對賣家而言,喜歡或者厭惡的東西賣掉了都是值得高興的事,前者因為利潤不菲,后者則意味著甩貨成功。
隨意決定法
一位玉友開了家網(wǎng)店,和田玉原石僅售98元一件還無人問津,而別的網(wǎng)店里類似的東西都賣幾百甚至上千。一氣之下他也將價格提升至198元,但仍無人收藏,更沒有買家還價。一周后他直接提價至598元,沒想到第二天就有買家上門了,問他“400元賣不賣”。嘿嘿,傻子才不賣呢!
這種定價方式隨意性太大,尤其是經(jīng)常調(diào)價的網(wǎng)店,很可能給人以老板太隨意甚至追求暴利的印象,不利于做大做強。
盡管玉商的定價方式千奇百怪,買家卻完全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在貨比三家的基礎(chǔ)上討價還價,并最終以自己能夠接受的價格成交。討價還價非常必要,因為玉件的開價一般都有虛頭,高開的部分原本就是留給買家砍價的。當然也有例外:網(wǎng)店里開價在百元以內(nèi),并且注明不還價、不砍價或者不議價、不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的商品,尤其是賣家還包郵的,則基本上沒有還價空間,這時候再殺價甚至大刀闊斧地砍價,不僅不會達到超低價撿漏的目的,還可能使交易泡湯。一位買家對網(wǎng)店里開價88元包郵、注明不還價的玉件從20元開始還價,并對賣家“成本價銷售,沒有還價空間”的申明絲毫不予理會,以10元為梯次往上加價,賣家一氣之下將其拉黑。得,生意沒做成,不僅影響了心情,還因此成了“黑名單上的人”,何苦來哉?
隨著國內(nèi)股市波動加劇,房市投資低迷,民間資本越來越多地涌向收藏市場,原本小眾的文玩也漸漸火爆起來。但記者發(fā)現(xiàn),對于這個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更多的人是跟風,而這種投機心理滋生了古玩市場價格虛高、贗品泛濫等亂象。本文講述幾個真實的小故事,帶你了解文玩市場之一二。